有戰火的地方就需要軍需物資,因此物資運輸的較量成為繼前沿陣地后的又一主戰場。從古代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、海灣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,如果沒有雄厚的物資運輸實力為保障,戰爭結果將難以想象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無論是主戰方還是抗戰方,跨境物流運輸都顯得尤為重要。而這一點,特別是在抗戰方中顯得十分關鍵。
戰爭全面爆發后,海外華僑籌集了大批國內急需的藥品、棉紗、汽車等物資,政府從西方購買了大量的汽車、石油、軍火等,再加上盟國援助的物資,這些都迫切需要運回國內。
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:“誰控制了海洋,誰就控制了世界”。 然而,當時中國的沿海港口幾乎全被日軍封鎖,就只剩唯一的廣州灣可以運輸。海上運輸被敵方遏制住,軍事物資的跨境運輸則成了抗戰的重大難題。
也正是如此,才有了后來被譽為“抗戰生命線”的“滇緬公路”、“駝峰航線”、“中印公路”三條跨境物流運輸線路。
始修于1938年的滇緬公路穿過云南省直到緬甸,穿過了中國最堅硬的山區,跨越了中國最湍急的河流,蜿蜒上千公里。
抗戰初期,幾百萬軍隊所需要的武器裝備,維持經濟運轉所需要的各種物資,無數內遷到大后方的人們所需要的基本消費品,都依賴這條生命線供給。
1942 年5 月,日軍攻占緬甸,進犯滇西,截斷滇緬公路,封鎖了中國最后一條陸路國際通道。
為支持中國繼續抗戰,盟軍迅速開辟了從印度東北部飛往中國內地的“駝峰”航線,大部分由美國陸軍航空隊負責運輸,美第十航空隊和陳納德的第十四航空隊負責保衛。
最初的駝峰空中物流運輸是由是道格拉斯DC-2、C-47運輸機、道格拉斯DC-3、C-53運輸機——一種經改裝的的C-47運輸機完成。
然而,這些飛機的有效載荷并不適合高負載的高空作業,且不能達到一定高度以飛越山區地形,使得飛機不得不通過非常危險的、迷宮般的喜馬拉雅山隘航行,這對飛行員也是極大的挑戰。
在長達3年的艱苦飛行中,中國航空公司共飛行了8萬架次,美軍先后投入飛機2100架,雙方總共參加人數有84000多人,共運送了85萬噸的戰略物資。
僅有空中運輸通道是遠遠不夠的,同時“駝峰航線”又是如此危險,運輸機、物資、人員的安全都沒有保障。而戰爭中,境外援華物資急需安全的運回國內,否則接下來的抗戰會非常困難。
于是在中英美三國積極開辟“駝峰”航線的同時,中美兩國又合力修建一條公路,從雷多經胡康和孟拱河谷至密支那,最后與滇緬公路銜接起來。
中印公路自通車之日起至抗戰結束止,先后有368 支車隊通過中印公路向中國運進新汽車1 萬余輛,8 萬余噸各類物資,平均每天有153 輛滿載物資的卡車到達昆明。
三條運輸通道成了“抗戰生命線”,極大的考驗著抗戰方跨境物流運輸實力,這對運輸通道、運輸工具、運輸人員都有著相當高標準的要求。同時,這三條跨境物流運輸通道也彰顯了世界各國反法西斯的共同決心。
所以說,二戰不僅是戰爭雙方軍事實力的比拼,更是跨境物流運輸實力的較量,以及國際聯盟與法西斯之間的正義對決。
http://m.huashihotelguangzhou.cn